体操技术检测科学化特征检测科学化应具备如下特征: 1.检测的理论依据符合有关科学的原理、原则,所得参数准确、可靠,具有实用性。 参数准确是技术诊断的基本要求,“准确”一词的含义系指参数与真值的符合程度较高,能反映被测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度愈高实用性也就愈大。不符合有关科学原理、原则的检测技术,不可能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如目前不少单位的研究人员在单杠、高低杠、踏跳板、双杠、吊环、鞍马等器械上安装的测力装置,自建的应变测力系统,多是无条件地以静态标定值作为动态测试的定量依据,以传感器的应力波形曲线来描述运动员的用力过程。这显然与近代力学“系统动态分析理论”相悖。因为系统的每一种不同的输入与输出的组合,都有相应的特性函数与之对应,所以不对系统的动态特性函数进行测试,就无法正确地计算出运动员用力的实际参数值。这一点已被湖南体科所王萍所领导的跳马课题组的反复实验所证明。 传感器的应力波形曲线(或读数)只有在特殊条件下,即系统的动态特性曲线为一直线或近似直线时,才能与运动员的实际用力过程基本相符,从理论上讲,这是特例。由于上述体操器械结构复杂,由多部件组装;可变(如杠距可变)、可调(如弹性可调);所以都不在此特殊情况之列。为此,必须首先对自建的应变测力系统本身的动态特性进行测试,求得各作用点的频率响应函数,然后再与那一点的响应反求激励——运动员的作用力,所得参数才能接近于运动员作用力的实际数值。 另外,数学模型的设计、仪器设备的研制或移植也存在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原则的问题,都需要认真地、深入地加以研究。 要对各种检测手段测试的准确度进行检验,然后决定取舍。比如可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技术,检验某一数学模型的准确度;用系统动态分析理论与FFT技术检验“反算波形”与“已知波形”的符合程度等。 检测过程中应把各种误差控制在技术诊断所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采用数学方法(如数据平滑处理),在含有误差的原始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不仅如此,还应在检测之初,在原始数据的获取中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地减少各种误差源,提高原始参数的精度,如高速摄影中的机位(以防止真实的水平与垂直位移被歪曲)、采光(以防止物、像对应关系被歪曲)、速度(防止给定频率与实际频率不符)、标志不清、支架不稳等误差。再如电测应力时,则应注意电阻片的胶层滞后对动态测量的影响;应变仪的频率特性、振幅特性、标定值等方向的误差;示波器振动子振幅特性的非线性误差,导线电阻、外接触不稳等所引起的误差;读数误差等等。 2.实时测试、实时或及时反馈,具有先进性。运动员的动作技术,往往具有时变性,在初学阶段,更是如此,需及时给以指导和帮助。过期的技术诊断信息,由于时过境迁,即使正确,也会降低它的作用。为此,要求诊断者在追求诊断信息准而全的基础上,还要追求信息传递反馈速度的及时性,力争做到实时测试,立即获得检测甚至分析结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技术检测的自动化及实时或及时反馈检测结果提供了可能。 3.检测时运动员人身不受干预,测试的环境不影响运动员完成动作,具有可接受性。 运动员在完成动作,特别在完成结构复杂的动作时,往往要绕自身重心做多周数、多度数的翻转与转体,故身体的任一部分都不应受到侵犯或羁绊,否则会造成心理与身体障碍,影响动作的完成,也易造成伤害事故。不仅如此,测试环境的异常改变,如强光、人流、噪声、导线器材等新异刺激,也往往会破坏尚不巩固的复杂技术的动力定型,所以运动员也多不愿在有强新异刺激的环境中接受测试。 另外检测方法(或仪器)操作方便,通用性好,在无更多的专门人员的参与下由少数教练员或运动训练研究人员也可以完成检测及数据处理与分析任务,这样更易为优秀运动队所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