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技术理论模式诊断在体操动作技术诊断领域内,不少研究人员把复杂的运动中的人体进行一系列简化性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刚体数学模型,以使用经典力学的方法,对动作技术进行分析诊断。用这种方法进行技术诊断,国内外取得了很多成果。我们把这一类方法归结为“理论模式诊断”。 所谓“模式”,是根据系统的同态性原理,对系统的运动变化与发展过程的概括与抽象,是对系统客观运动规律的表述。诊断者为技术分析诊断而建立的各种方程式,则是对所诊断动作的规律或理想状态的同态性表述与理论概括。所推导出的理想技术的理论模式和计算出的各种关键技术的理论参数值,是诊断者判断运动员动作技术优劣的重要依据。简言之,理论模式是技术诊断者进行动作技术科学诊断所应遵从的理论指导。 以马燕红的高低杠高杠“绷杠后空翻转体360°下”为例(齐世闻等,1979)把进行模式诊断的基本方法简述如下: 1.用高速摄影的方法制作连续动作图片。 2.对所诊断的动作进行结构剖析,确立关键技术环节为:下摆至贴杠前;贴杠瞬时;绷杠瞬时。 3.对关键技术环节处人体的运动形式进行一系列简化,建立起一系列的刚体数学模型进行模式分析。建立起描述其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各种数学方程,推导出关键技术环节最佳技术的各种运动学指标(定性的与定量的)。 4.确定理想技术要求。 然后根据马燕红完成动作的实际技术状况对比分析,确定优劣与取舍。 此类科学成果很多,如“自由体操高难度空翻动作的力学原理”(齐世闻,1979);“男子技巧高难度空翻动作的技术分析”(欧文勤等,1980);“高低杠腹弹类动作的技术分析”(王萍等,1979);“跳跃动作模式分析”(美.安德鲁·丹尼斯)。 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模式分析所给出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或条件性,尚无法协调精确量化与复杂的人体系统所存在的巨大随机性之间的矛盾。所以,在运用理论模式进行技术诊断时,应充分估计到一系列简化性假设可能带来的误差。实际上有些误差可以忽略不计,有些则必须重视。否则,会使分析计算结果近乎荒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