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训练周期是在多年训练规划确定之后,遵循人体生物学规律,特别是遵循在体操训练过程中形成的竞技状态的规律对训练过程所做的科学性安排。 周期理论自50年代传入中国,当时该理论的脉络并不十分清晰,也尚未达到应有的深度。60年代前苏联的马特维耶夫发表了专著,1964年中国还展开了一场学术性大讨论。其争论的焦点是在训练中要不要进行周期和时期的划分,即它是形而上学的桎梏还是促进训练的积极学说?最后的结论,肯定了周期理论的进步意义。 70年代后期至今,随着世界各国训练学研究的进展和运动实践的不断提高,周期理论(包括时期划分问题)越来越成熟了。 竞技状态发展和形成的阶段性,是周期划分的自然基础。周期理论与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任务以及竞赛日程都有密切关系,但都不能混为一谈。在训练实践中往往围绕重大比赛来确定和划分训练周期,但竞技状态原理是说明训练中为什么要划分周期,而比赛日程则是如何制定周期划分的依据之一,两者并不矛盾。 训练周期有大周期、中周期、小周期之分。中国为适应近年来逐渐形成的竞赛制度,高级运动员多以一年双峰周期安排,少年运动员则以年度大周期居多,至于有的优秀选手也可能形成三峰型,但也是以保证主要大赛为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