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单杠竞技体操项目之一,体操器械的一种。现代单杠比赛,采用活动式单杠。其结构包括横杠(杠面)、立柱、拉链3个部分。横杠通常采用高碳钢、弹簧钢或镍铬钢制成。规格为横杠长240厘米,直径(杠粗)2 8厘米,杠高220厘米(少年),255~275厘米(成年)。单杠运动较之其它体操器械项目摆动半径长,摆幅大,动作惊险多变。所以,素有器械体操之王的美誉。加上它的器械结构简单,这就必然吸引许多勇于探索的青少年参加,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操项目。从事单杠运动,不仅能培养勇敢果断、机智沉着的意志品质,而且对发展多种身体素质和提高空间三维定向能力均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所以,它在体育教学和军事训练中历来有着重要的地位。 单杠的起源可追溯到人类的祖先——近100万年以前的原始人时代。他们在丛林中的生存技能诸如攀登、爬越、摆动、摆荡等在当时仅仅是一种生活实用技能,并不是体育锻炼。但随着社会的进化,它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庄子·刻意》中曾有关于“导引”的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矣。”这说明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关于呼吸节奏和模仿动物动作来延年益寿的记载了。晋司马彪在《庄子注》中解释“熊经”时说:“如熊攀树而自悬。”说明悬挂身体已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进入封建社会后,这种体育锻炼与祭神赛会逐步结合,其中“杠子会”、“杠子房”就是专门以练杠子为主的民间组织,由于器械采用在两两交叉的木棍上架一横杠,所以民间称之为“五根棍”。可说是现代单杠器械的雏形。到清朝中期(嘉庆年间)技术发展已有“上把”(倒立、大回环);“中把”(各种挂膝、挂臂回环和转体);“下把”(各种水平悬垂、上法和下法)3大类动作。堪称是现代单杠运动的萌芽。在欧洲最早的单杠器械出现于1812年。德国体操学派的创始人F.L.杨(Friedrich LudnlgJahn 1778~1852),受当时西欧盛行的杂技表演启发,用一根8厘米粗的木棍作梁设置一副单杠,放在他自己创建的位于柏林城外的体操场里用做健身训练。后来随着技术发展的需要,到1850年将木杠改为铁棒,到1862年前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第一项体操比赛,将其列为比赛的一个项目(这是最早的竞赛记载)。单杠被列为世界大赛的项目,则是1896在雅典举行的第1届奥运会上。第一个单杠世界冠军获得者是德国人格·瓦英格特涅尔。 单杠运动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原始、发展、提高3个阶段。 原始阶段:大体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历时长达一个世纪,主要特征是除了单挂膝上、屈伸上和挂膝挂臂回环等摆动动作外,还有大量的用力动作和静止姿势以及踏杠空翻下等动作。例如:1907年在布拉格举行的第5届索科勒“鹰”运动团体比赛的优胜者弗·埃尔滨就把正握悬垂用力拉上成支撑,前翻成前水平悬垂(静止不动),慢落下成直角悬垂等动作编入自己的单杠成套动作。说明还没有形成单杠运动应以摆动动作组成的特点。 发展阶段:从20世纪初起到60年代末历时约半个世纪左右。主要特征是淘汰了用力动作和静止姿势,全部以符合单杠运动特点的摆动动作组成。而且在下法、转体、脱手飞行等方面有所发展。例如: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5届奥运会上单杠优胜者意大利的阿·柏拉列亚的单杠成套动作已经没有用力动作和静止姿势,全套动作是由各种摆动、屈伸、回环和转体动作组成,已经有了“向后弧形经后悬垂前摆上”和“正吊”等难度动作。到了30年代,单杠技术有所发展。例如: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上就出现了“扭臂握大回环”、“分腿燕式腾越下”、“团身后空翻两周下”等较复杂的动作。后因二次世界大战单杠技术发展受到影响,直到50年代各国治好战争的创伤才恢复了世界性比赛。1952年出现了分腿支撑后回环倒立(瑞士施塔尔德);1956年出现向前大回环后摆直体下(前苏联伏斯特列柯夫):1958年出现前上转体360°接后摆转体360°成悬垂(日本小野乔)和“正吊”转体180°成腾身撑(日本小野乔);1959年出现直体后空翻转体360°下(前苏联里西斯基);60年代中期出现分腿支撑前回环成手倒立(日本远滕)和后摆上屈体腾越转体180°成悬垂(前苏联瓦洛宁)。 提高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直至现在。主要特征表现在技术上3次大的突破。第一次是70年代初期,主要是在单杠下法上的突破。代表人物是日本体坛名将塚原光男。他在1972年第20届奥运会的单杠比赛中,成功地表演了一个新颖的空翻跳下动作(团身后空翻转体180°接团身前空翻转体180°),当时国际体坛为之震动,给予极高的评价。由于该动作完成过程人体在空中的运动,有些像进入月球失重时的翻转,所以当时称其为“月亮空翻”。我国体操界则称之为“旋”或“旋空翻”,国际体联命名为“塚原”空翻。塚原光男由此不仅夺得了这届单杠比赛的世界冠军,而且成为开创“复合多轴”空翻的先驱而名垂史册。时隔未久,我国河北运动员刘万发也很快地学会了这个动作并成功地用于比赛。紧接着国家集训队又对“塚原空翻”的技术进行改造,以“晚转体”的技术,使腾空高度和翻转速度都有很大的提高。“晚旋”(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360°下)技术的出现使动作占有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所以“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720°下”、“直体后空翻两周转体360°和720°下”等更难动作就纷纷涌现。在同一时期里,国际上也出现“京格尔空翻”(前联邦德国)、“斯特劳曼空翻”(前捷克斯洛伐克)、“霍夫曼空翻”(前民主德国)等更加复杂的高难跳下动作,将单杠的下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主要是脱手飞行动作的突破。代表人物是前民主德国运动员“叶格尔”、前苏联运动员“特卡切夫”、“马凯洛夫”。叶氏于1974年创新了分腿前空翻成悬垂,国际上称其为“叶格尔空翻”;特氏创造了“前摆上分腿向后腾越成悬垂”;马氏创造了“后摆上转体180°向后分腿腾越成悬垂”,国际上称之为“特卡切夫腾越”和“马凯洛夫腾越”。随后又出现了前摆分腿后空翻转体180°成悬垂(德尔切夫空翻),这样就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脱手飞行动作技术单一、腾空不高的局面。接着中国运动员熊松良又突破了扭臂握后摆屈体前空翻成悬垂的动作,并成功地用于1977年世界大学生体操比赛,河北运动员黄健又攻克了向后大回环直体后空翻转体540°成悬垂的高难动作。随着时间推移,目前国际上已出现了团身前后空翻一周半越杠成悬垂和加转体180°成悬垂等更加惊险的脱手飞行动作。而且飞行和飞行的直接连接,特别是“三连飞”已成为目前的潮流。第三次是70年代末期,主要是单杠上出现了非习惯做法的新技术。例如“正握反掏”、“反握正掏”和“单臂大回环”。代表人物是多次全国单杠冠军获得者,山东运动员邹利敏,他的自选动作中不仅有“正握反掏”、“反握正掏”,而且还有“单臂大回环转体”和“单臂京格尔空翻成悬垂”等难新动作。这种非习惯技术动作的出现,为单杠技术的发展又开拓了一个新途径。例如:单臂大回环转体1080°、单臂大回环接直体后空翻转体540°成悬垂等尖端动作纷纷出现。总之,这三大突破使单杠技术产生了三次飞跃。到目前为止,它们的潜力还在不断地发掘出来,各种难新动作和复杂连接的讯息,在国际体坛的家族中迅速地传播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