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立柱技术技巧集体项目典型的静力性平衡动作技术之一。四人立柱是一高难度的技巧造型动作,只有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训练水平,熟练的站肩技术,以及在维持垂直姿势过程中具有完善的动作协调能力,该动作方可顺利完成。 简单地说,保持四人立柱平衡的条件,是身体系统总重心投影要位于下面人的支撑面之内。运动实践和科学研究都已表明,在维持平衡过程中,运动员们的职责各不相同,并且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也颇为复杂。 上面人的调节动作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其主要任务是努力保持自身的平衡姿势,使立柱进入正确位置,并在这一位置定位。如果办不到这一点,就要尽量保持本身姿势,直至通过同伴的调节站稳为止。上面人沿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越小越好,应努力做到只向第二中间人传递最低限度的干扰。 第二中间人并非单纯克服来自上面人和自身的干扰,此时他还要同时应付第一中间人和下面人的振抖,并在他们上面站立来完成自己任务——不踏歪第一中间人,给上面人提供能够独立站起的坚实支撑,在可能的范围内平稳地托起上面人。 苏联学者弗·纳·勃洛班通过对四人立柱的专题研究,认为在寻找和协调平衡过程中,第一中间人的工作最重要,是系统平衡的主要调节者。其任务是把上面人和第二中间人的振抖消除在自己身上,排除来自其他同伴的多余干扰,为下面人只选择必要的运动信息,以便减轻其负担,从而实现总的平衡状态。如果振抖波及下面人,那么立柱即有倒塌的可能。 下面人肩负着主要的力量性工作,他要以最大限度的紧张用力把上面传递来的振抖集中统一起来,不让立柱超出有效调节面的界限,通过他的积极矫正和精确调节,使整个系统达到平衡状态。对于下面人来说,无论是立柱的组建阶段还是固定阶段,运动信息总是自上而下地积累起来的。下面人首先要测度这种信息量,然后以相应的反应迫使上面几个人对他的动作做出积极反应,此时下面人通过躯干的屈伸和扭转动作,或是通过移动双脚,为正在偏斜的同伴提供支撑面来保持立柱的稳定。他为第一中间人创造有利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人与第一中间人的结合方式,一般都要求彼此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但也有另一种少见的做法:下面人并非十分用力地用双手抓住第一中间人的双腿以靠近自己枕部,这种较为松动的做法,可使第一中间人对运动信息有所选择,以保证他只向下面人传递必要的信息。 由上述可见,立柱稳定性的保持,并非每个运动员运动行为之和,而是组成整个身体系统调节结构的运动员之间合理协调的职能配合。 由于运动员身体是具有多自由度的复杂的生物运动系统,所以他们不能像刚体那样保持平衡,在维持立柱平衡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振抖和波动,所以四人立柱是一种振动型平衡。该身体系统动态平衡的稳定,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缓冲平衡动作:立柱出现偏斜时,同伴之间可做出反向性的缓冲动作,这可消耗振动系统的一部分能量,从而使其达到平衡稳定。缓冲消振由肌肉系统紧张度的变化来决定。当立柱稍有不坚,就会在平衡位置附近振抖;若肌肉系统具有良好硬度,振抖现象就很容易被控制住。 2.频率平衡动作:为使立柱稳定,势必要做些振动性的矫正动作,运动员可以利用这种振动的频率。稳定性主要调节者的振频最大,这种振频是评定运动员专项训练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调节者矫正频率达到最大,是控制立柱稳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勃洛班的材料,世界冠军前苏联选手斯列波库洛夫(上面人)的矫正频率为12.4赫兹,马卡洛夫(第二中间人)9赫兹,维里达诺夫(第一中间人) 18.4赫兹,佐沃托夫(下面人) 10.2赫兹。此外,勃洛班还对另一组苏联男子四人优秀选手做了下面人与第一中间人换位的特殊测定,结果发现:改为第一中间人的选手振频骤增,而换为下面人 的选手振频陡降。由此勃洛班得出结论:第一中间人是立柱平衡的主要调节者。 3.不和谐平衡动作:完成立柱造型时,每人的振动周期互不同步,即不使四人进入共振状态,这样就不至于把身体系统振抖到立柱被破坏的地步。 通过以上途径,四人即可统一到立柱的最佳平衡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