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团身后空翻三周下 |
内容 | 团身后空翻三周下吊环高难度下法之一。1979年颁布的竞赛规则将它定为C组难度动作,后来于1985年、1989年和1993年颁布的规则均定为D组难度。自1974年前苏联运动员安德里阿诺夫完成单杠团身后空翻三周下以后,世界各国的体操运动员很自然地向这一未开垦项目——吊环冲击。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前苏联运动员安德里阿诺夫在训练中做了这一动作,但没有用于比赛,到1977年6月前苏联年轻运动员利宾科夫在欧洲锦标赛上第1次将此动作用于比赛,同年11月的中日杯赛中,利宾科夫再次显示了他的实力,又成功地完成了此动作。与此同时,日本运动员东务也在1977年6月东部日本学生锦标赛中完成了此动作。按惯例利宾科夫首次用于国际比赛,所以他成为完成吊环团身后空翻三周下的第一人。中国体操运动员在此之后学习和掌握此动作的人不少,第一个用于比赛的是江西运动员刘明。他是在1981年5月全国体操分区赛中完成的。比国际上晚了4年。吊环团身后空翻三周下是从单杠和技巧项目移植过来的,也是在吊环团身后空翻两周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这绝不等于是对单杠和技巧动作的照搬,也不是在吊环团身后空翻两周下的基础上再简单地加1周,而是有它自己的技术要求和特点。这一动作技术关键之处在于悬垂大摆的振浪和空中的翻转技术。当大摆经垂线时沉肩十分明显,然后猛力向前上兜腿,造成稍屈髋的外在形态,两臂向头后引环,当摆至环上45°左右,急剧制动稍屈的双腿,两臂用力向头后拉压双环,将身体高高抛起,并随即放手。在放手的瞬间,收颏梗头,提气紧上体,并迅速翻臀、屈膝、团身,向后翻转;当翻转近11/2周时,再次用力勒腿,加紧团身并稍抬头,努力缩小翻转半径,加快翻转速度。当翻转近第3周头朝下,目视地面时,迅速放开抱腿的双手,立上体,准备落地。运动员要在掌握吊环悬垂大摆、向后高转肩或向后大回环后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一动作。要想做好这个动作还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时空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通过一些后空翻3周的辅助练习后再完成此动作就比较容易了。为了更好地在空中翻转3周,必须获得必要的腾空高度,第1周空翻臀部要积极主动上翻,但这时团身尚不太紧,当翻转第2周时加紧勒腿,加强团身,加快第2周和第3周的翻转速度。第1周和第2、3周空翻之间衔接紧密,动作连贯,翻转速度越来越快,直至第3周后空翻头朝下时放手,减小翻转速度,并缓冲落地。开始学习此动作时要先在海绵坑上练习,或用保护带进行练习。当运动员在海绵坑上牢固地掌握动作技术后,才在正规的器械上练习。开始时可2人保护,动作较成熟后可1人保护。在学习过程中教练员可在动作上摆过程中推运动员的臀部,帮助运动员上摆和翻转。落地前一手插到运动员体前托着胸部,避免头部着地,另一手也可扶运动员的背部,防止后倒,使运动员安全稳定地落地。 |
分类 | 体操-基本体操-团身后空翻三周下 |
随便看 |
|
体育网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锻炼、看球、热身等体育百科常识,帮助用户化解看球及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