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子运动清朝中国民间一种近似单杠的运动。当时杠子运动比较兴盛。杠子是木质的,常常用桦木做成。杠子较粗,相当于现今女子高低杠粗度。 在民间,一般在节日、庙会、走会上由艺人进行杠子表演,在城市除了节日里有艺人献技外,还在闹市打场子练杠子。 杠子运动内容较多,有悬垂摆动,屈伸动作,回环、腾越、旋转、倒立以及空翻下等等。 杠子运动将动作分为3类: ❶上把动作——凡是在杠子上面做的动作。如各种顶功:单臂顶、八字顶、叉花顶、拳头顶、金背顶等。另外还有杠子上的摆动动作,如倒立中穿腿,杠上摆越等; ❷中把动作——凡是身体绕杠子的回环、腾越等动作。如挂膝回环,挂肘回环等; ❸下把动作——凡是在杠子下面做的动作。如挂膝悬垂、挂肘悬垂等。 有关民间的杠子运动,在《增补都门记略》一书中有文献记载,并且有以下诗句: 瘸腿何曾是废人,练成杠子更神通。 寒鸭浮水头朝下,遍体功夫在身上。 另外在清朝还有一幅民间庙会上练杠子的历史图(见图)可以证明,我国的杠子运动,从1644年清朝兴起,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全国解放后北京天桥还有练杠子的。1956年12月,在华沙举行的国际杂技大汇演中,我国杠子运动受到好评。1957年在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我国顶碗、耍盘子、杠子、皮条、车技获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