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稳定性体操跳下动作落地站稳的程度。体操比赛的最后落地,不但要求站稳不动,还要求身体姿势符合体操规则的特定要求。在现代体操比赛中,落地能否站稳,已成为能否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落地稳定性问题已引起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 体操落地实质上是一种斜抛体下落时落地的制动。它由空中动作、落地缓冲制动及结束动作3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组成。其中空中动作是保证落地稳定性的前提。当落地缓冲制动结束,人体重心投影进入有效支撑面后,若作用于人体的主矢和主矩均等于零,此时人体站立不动。这是站稳不动充分和必要的基本力学条件。运动员前庭分析器功能,空中视觉判断能力,肌肉本体感觉及协调配合能力,以及下肢关节伸肌群的力量,是保证落地稳定性的物质基础。而包括缓冲制动在内的正确落地技术是提高落地稳定性的关键。 运动员空中动作结束最后落地时,除自身具有一定的动能外,一般在0.1秒左右的时间内,还要承受相当自己体重十余倍的来自地面的巨大冲击力。为了消耗落地时人体的动能,及防止冲击力对人体的伤害以稳定落地,此时必须有一个缓冲过程。所谓缓冲,其实质是对身体向支撑面方向运动的制动。它包括人体缓冲和垫子缓冲。在人体缓冲过程中,诸关节(特别是膝、髋关节)顺势做缓冲性弯曲。各关节在每一瞬时屈伸角度的大小,视重心在该瞬时的位置、速度及落地角等条件而定。总的原则是,要有利于重心投影进入支撑面之内。一般的规律是,若落地时速度大,各关节弯曲角度亦大,这样易于站稳。其中膝关节在此过程中是主要缓冲环节,一般来说膝角不能小于90°。落地缓冲过程中肌肉做生理功,既有肌肉的退让性工作,也有肌肉的克制性工作,其中前者是主要的。至于垫子的缓冲,主要是利用其弹性阻力做功消耗能量,通过垫子的形变来延长缓冲时间以减小冲击力,从而达到最后平稳站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