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马男女竞技体操项目之一,体操器械的一种。现代跳马比赛,男子采用纵马,高度1.35米,长度1.60米,马宽约为35厘米。助跳板为S形弹性板,高20厘米(包括贴有1厘米的覆盖层);女子采用横马,高度1.20米。 从事跳马运动,不仅能培养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和迅速超越障碍的实用技能,而且对发展下肢和肩带两臂肌群的爆发力有着积极作用;对培养空间三维的定向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所以,在体育教学和军事训练中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跳马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400年左右,罗马帝国末期,当时奴隶社会开始解体,战争相当频繁,统治者出于军事需要十分重视骑术。他们先采用形似真马的木制马,对武士进行模拟训练。到了中世纪时,欧洲骑士之风盛行,作为骑士每每以掌握体操、辩论、修辞、算学、几何、音乐和天文7种技能为荣,其中体操又以熟练驾驭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马”为最重要。为此,出现了骑术教师和专门论述跳马的著作。那时骑士们进行的跨上、跳下、跳过木马等练习,可算是现代跳马运动的萌芽。最早是德国体操学派的创始人扬(Friedrich Ludnlg Jahn 1778~1852),使跳马从军事训练发展为一种体育健身手段在民间流行。他曾于1812年在柏林城外的体操场上设置了去头斩尾的木制鞍马用于训练学员。1820年时瑞典体操学派的创始人林(PeHr Henrik Ling 1776~1839)在体操馆中除设置了3匹酷似活马的木制马外,还增加跳箱、山羊等器械用于健身训练。到了1836年德国体操家施皮斯(Adolph Spiess 1810~1858)在举办学校体操节中,首次将其列为表演项目。第1次作为竞技项目出现,那是1877年,在德国的体操比赛中。但当时助跑规定只允许6步,手可撑1~2次并允许从马的正面或侧面越过(这是最早的竞赛记载)。跳马被列为世界大赛的项目,则是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1届奥运会上。当时比赛采用的器械为1.30米高的横鞍马,只有男子参加,德国人克·舒曼成为第一个跳马世界冠军。此后在历届世界大赛中,跳马作为一个比赛项目,则处于时有时无的状态,直到1934年在布达佩斯举行的第1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才最后被确定下来。此时用的器械为纵马,高度1.20米,长度1.80米,跳板为前高10厘米的斜形木板。到1956年第16届奥运会时,改为马高1.25米,马长1.60米,跳板为胶合板压成的S型弹性跳板。1967年起马高升至1.35米,马长不变。唯S型弹性跳板于1975年升高到15厘米(包括1厘米板面的覆盖层),到1984年时又升为20厘米并沿用至今。女子体操竞技第一次出现在世界大赛上是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9届奥运会上。1932年第10届奥运会则被排除在外,到1936年柏林第11届奥运会上又接受女子参加团体赛,当时的横跳马比赛是可以撑手也可以不撑手,支撑跳跃的特点尚未完全形成。直到1952年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上,才正式形成包括横跳马在内的女子现代竞技体操比赛项目,那时马高为1.10米。1975年起高度改为1.20米,助跳板规格同男子,并随同变迁。 纵观跳马运动发展史,对其技术的发展可以认为基本上经历了原始、形成、提高三个阶段。 原始阶段:大体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历时长达一个世纪。主要技术特征:表现为骑马推撑,当时动作几乎没有腾空阶段,多数为跳上、跳下;骑撑摆腿转体;跳成手倒立和慢起成手倒立后,倒立移动前翻下或侧翻下等。与此同时,也有少数跳起滑动过马和鱼跃过马的练习,此时的动作尚没有体现出支撑跳跃的特点。 形成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历时约为30年左右。主要特征:逐渐形成了支撑跳跃的技术特点,每个跳跃动作多半包括助跑、上板、踏跳、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以及落地等技术环节,并按推手形成的支撑反作用力对人体的作用,又派生出水平型腾越和手翻型腾越两大类动作。水平型腾越如分腿腾越、屈体腾越,直体腾越等;手翻型腾越为侧手翻腾越、前手翻腾越等。根据那时历届世界大赛金奖获得者用以夺魁的动作,可以认为本世纪50年代是水平型动作的全盛时期,当时的潮流动作是向前直体腾越。水平型动作发展的顶峰为直体腾越转体360°,是1964年苏联选手里希斯基所创,此后这类动作从世界大赛中消失。手翻型动作全盛时期则是在60年代,当时的潮流动作是日本选手山下司广创造的“山下跳”,此后直至60年代末世界大赛跳马金奖获得者几乎均以“山下跳”的新技术及其变化来斩关夺标。手翻型技术发展的潮峰是“山下手翻”转体360°和前苏联选手克里门柯所创的前手翻转体540°。 提高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直至现今,主要技术特征是第二腾空向高、远发展,出现手翻接空翻,复合多轴空翻,踺子过渡背向上板、背向踏跳、背向进入第一腾空和撑马的技术。提高阶段的帷幕,首先是由曾经多次轰动国际体坛的日本选手塚原光男在1970年的第17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拉开,他在这次大会上首创了侧手翻内转接团身后空翻的新技术。由于他的出色表演不仅夺走了本届跳马世界冠军的金奖,而且也成为打开跳马运动通向空翻大门的先驱而名载史册。继而,前民主德国选手考斯特在1972年第20届奥运会上又成功地完成了前手翻接团身前空翻而登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这样就使得跳马技术发展全面地进入手翻空翻复合的新时期。到了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前苏联女选手涅利·金又创造了跳起转体180°接团身后空翻转体360°的新技术。她不仅摘走了本届女子跳马世界冠军的桂冠,而且把跳马技术进一步推向复合多轴空翻新历程。此后,各种复合多轴的空翻在世界大赛中纷纷出现,直到1979年美国哈通创造了前手翻接团身前空翻转体540°,前苏联选手马库茨攻克了侧手翻接侧空翻转体630°,古巴选手洛切冲破了前手翻接团身向前空翻两周的禁区等,把这一技术推向高潮。80年代初期前苏联姑娘天才的尤尔琴柯又创造了助跑中加上踺子过渡、背向上板、背向踏跳、背向入射撑马的新技术,并在1982年第6届世界杯赛上出色地完成了踺子后手翻接直体后空翻转体360°的高超技术,力挫群芳,登上了女子跳马世界冠军的宝座后,为跳马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随后,1985年世界冠军前苏联选手舒舒诺娃,又在尤尔琴柯直体后空翻转体360°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转体540°,到1987年,在荷兰鹿特丹举行的第2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她又进一步发展为直体后空翻转体720°,真是高潮迭起,层出不穷。预计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踺子后手翻转体360°接直体后空翻转体360°和踺子后手翻接团身后空翻两周等超级技术,也必将在世界大赛中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