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马运动鞍马运动起源于欧洲,早在古罗马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就用木马作为培养军士的一个项目,后来成为欧洲一些达官贵人、骑士练习马术、进行表演和锻炼身体的一项运动。当时鞍马和跳马是一个项目,主要练习上马、下马、马上使用兵器及各种跳跃等动作。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特点的一个运动项目。1896年第1届奥运会起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28年第9届奥运会上鞍马可以有水平支撑等静止动作。193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体操教材——器械运动图解(马可乐著于1934年1月,商务印书馆发行),第三章横木马(即鞍马)运动中指出,木马上绕圆动作有分腿绕圆、周身绕圆两种,说明在30年代初已出现单腿摆越和双腿全旋的动作。教材中还介绍了五类动作。包括第一编——简单快速动作;第二编——初级腾越动作;第三编——高级腾越动作;第四编——撑垂绕腿动作;第五编——撑垂静势动作。表明在当时这些动作仍属鞍马练习内容。在1932年和1936年的奥运会上,鞍马的全旋动作是蹭马完成的,即钟摆式全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鞍马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前苏联运动员沙赫林,前南斯拉夫运动员切拉尔,匈牙利运动员马乔尔,美国运动员托马斯等世界体操名将,都为鞍马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鞍马运动传入我国是在近代。1953年前苏联体操队访华,已经有不蹭马的全旋和一些难度动作,对我国鞍马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954年鞍马列入中国体操比赛的正式项目。鞍马运动在中国开展后,技术水平提高很快,1956年世界青年联欢节,中国运动员唐国忠获得鞍马项目的第6名。1962年第1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中国运动员于烈峰获得鞍马项目的第3名,是中国体操史上,在世界三大赛中第1次进入前3名。80年代以来,中国鞍马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地发展。1981年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中国运动员李小平夺得了鞍马项目的冠军,这是中国体操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第1次在鞍马项目上获得冠军。继之中国体操名将李宁又在1982年第6届世界杯体操比赛,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和1986年第7届世界杯体操比赛中夺得鞍马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推动了鞍马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中国著名运动员童非独创的动作“马端全旋直接移位转体360°至另一马端”,被国际体联命名为“童非移位”。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鞍马运动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70年代至今,鞍马项目技术水平发展很快,难新动作层出不穷。各种移位转体、支撑部位的增多,沿身体纵轴转体(马乔尔滚转)类型动作的大量涌现等,极大地丰富了鞍马动作的内容、类型和编排。随着托马斯全旋和经倒立动作的出现,又使鞍马向立体化方向发展,促进鞍马技术日新月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