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术馆官方武术机构。1928年由南京“国术研究馆”改组而成。馆址设在南京西华门头条巷。馆长张之江。副馆长先后有李景林、张宪、钮永键、张树声、陈泮岭。该馆经费主要由国民政府拨给,并通过募集解决临时用项。南洋华侨陈嘉庚、胡文虎、胡文豹等曾两次捐资作为该馆基金。该馆以提倡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主要工作包括:研究中国武术与体育、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编著武术书刊、管理全国武术事宜。该馆下设三处一室。其中,教务处主管教学和研究事务;编审处主管出版周刊、审定教材、编著武术图书等;总务处管理文牍、经理及后勤事务;参议室延聘社会名流,在国术馆外围起襄赞作用。该馆曾开设“初级国术训练班”、“传习所”、“师资训练班”、“教授班”、“研究班”等学制,培养武术专门人材。其教学内容分学科、术科两类。术科包括:弹腿、查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戳脚、劈挂、通臂拳、螳螂拳等诸多拳种和刀、枪、剑、棍、大杆等多种器械,以及长兵、短兵、散打、摔跤、拳击等搏斗性竞技项目。学科包括:党义、国文、国术源流、生理卫生、解剖等。 南京中央国术馆曾于1928年和1933年举办了两届“国术国考”(即“全国国术考试”),为武术步入现代体育竞赛进行粗浅尝试,对武术“套路运动比赛”和“对抗竞技比赛”的方法进行了探索;于1929年和1930年派员赴日本,考察日本武技并学习柔道和剑道;于1933年组团赴两广、香港、福建表演宣传武术;于1935至1936年间组团出访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岛国表演宣传武术;于1936年选派名手随“中华赴欧考察团”赴德国,在第11届奥运会上表演宣传中国武术。 日寇侵华时,该馆以“图强御侮、强种救国”为口号,坚持南迁办学。1937年迁长沙杜家山中学,又经桂林过越南迁至昆明拓东路湖北公所,后又迁至重庆北培复课。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该馆迁回南京廖家巷。1948年由于经费缺乏而闭馆。南京中央国术馆兴办的20年间,聘请不同拳种流派的一些武术名家入馆执教、整理研究武术,培养造就了一批武术人材,对武术的继承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参见“张之江”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