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拳四川地方拳种。清初,余氏在四川遇曾师、宋师,共研精琢,揉三家之精技于一体,创编成一种介于内外两家、南北两派的独特拳种。1918年,该拳种的嫡裔传人余发斋偕子余鼎山,到成都擂台较技,由于武艺超群,一时声名喧赫。1931年在重庆国术馆担任教练, 同期参加重庆的武考,并获武士第一名。1946年余鼎山之侄余少华,受聘在成都体院传授余家拳术。后来,余少华之子余森详曾在全国性比赛中表演该门技艺。余家拳有大架和小架之别。技术特点:手法多变,滚捆擒拿,架势较低,多以云手扰乱对方视线,变换中突然出击。身法讲究缩身藏首,吞吐转折,大小开合,绵软中而发刚短快疾之劲。技法上讲究头、肩、肘、手、髋、膝、脚齐施;刚、柔、弹、脆、明、暗、断、化八劲并用。此拳参儒、道学说之虚实、明暗、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对应关系。内重心静神凝;外重头正身直。徒手套路有五官拳、霸王拳、得胜拳、探花拳、齐心掌等10种。器械套路有流水棍、寒士剑、滴泉枪、齐眉棍等8种。练功方法有摔砂袋、滚沙筒、插豆盆等。主要流传于四川重庆、自贡、内江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