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八法拳拳术套路。见传于铁岭满族人吴翼翚(1885-1958)。吴氏幼居北京。1930年至上海后,以六合八法拳传人,并撰刊《六合八法之溯源》。吴氏自言此拳学于河南开封陈光第、阎国兴、陈鹤侣三人,源自宋初道士陈抟(?-989)。时人卞人杰曾两次刊文评说其源是“伪证无疑”(见《国技概论》、《国术初阶》)。有人疑六合八法拳源自太极拳,兼取形意拳和八卦掌之长编成。有人疑六合八法拳源出心意六合拳、兼取太极拳和八卦掌之长编成。 六合八法拳,以“体合于心、心合于意、意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动、动合于空”为六合;以“行气集神、骨劲内敛、化象模仿、圆通策应、顶悬虚空、往来返复、安静守虚、隐现藏机”为八法。全套动作共66招。传有“心意六合八法拳学五字诀”述其势法要求和特点。其中对桩步的要求有:“两腿似弓弯”,“前四后占六,掌握三与七”等句;对躯干和上肢的要求有:“臂脊须环抱”,“心虚腹要实”,“不偏亦不依”等句;对两目的要求是“目光如流电,精神顾四隅”;对呼吸的要求是“呼吸细绵绵,升降缓而急”;对劲力的要求是“蓄力如弓圆,发劲似箭直”;对整体运动的要求有:“意动气相随”,“伸缩腰着力”,“腕肘肩胯膝,足踏手足齐”等句。此外,口诀描述此拳整套运动的特点为“转移有曲折,形似游龙戏,纵横与起伏,阴阳运行数”。还将俞大猷《剑经·总诀歌》的四句,变改三字成“刚在彼力前,柔在彼力后,彼忙我静待,攻守任君斗”收入口诀,作为击法之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