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术馆中央国术馆是国民党政府设置的武术专门机构。主持人是西北军冯玉祥旧部将领张之江。张于1927年在南京初创武术研究馆,后改为国术馆,1928年3月又改组为中央国术馆。张之江任馆长,李芳辰、钮永健任付馆长,戴传贤任理事长,另有理事70人,均为国民党上层人物。该馆直属国民党行政院领导。中央国术馆建立后,各省(市)、县、区国术馆也纷纷成立,馆长大多由各省(市)、县、区长担任。 中央国术馆开始设少林、武当两个门派。王子平任少林门门长,高振东任武当门门长。少林门主要包括少林拳、查拳、弹腿、八极拳、劈挂拳等。武当门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后来,国术馆又研究制定了散手、短兵、长兵比赛规则。不论那一种门派,都可根据规则进行比赛。 1930年,中央国术馆编制扩大,下设教务处、总务处、训导处、编审处。制定了培养师资,统一教材,编审出版武术资料等计划,并创办了“国术周刊”、“国术季刊”、“国术特刊”等杂志。 武术馆师资培养定为三年,招收有一定武术基础,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入学。主要课程有国术源流、国术规则、拳术和器械套路、摔跤、短兵、长兵、散手、拳击等项目。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学校、军队、社会团体担任武术教师。 为了扩大影响,武术馆经常举行武术表演和比赛,并专门制定了国术国考条例。其中规定考试每年举行一次,分县考、省(市)考和国考三级。县考取中者,授予壮士称号;省(市)考取中者,授予武士称号;国考取中者,甲等三名,授予悍卫、辅卫、翊卫称号; 乙等二十名至三十名,授予校卫称号;丙等五十名至一百二十名,授予勇士称号。所谓国考,就是打擂台。这种形式的比赛,全国性的主要有: 1928年11月11日,在南京举行第一届国术国考,比赛项目有散手、短兵、长兵。 1929年在杭州举行全国国术游艺大会,比赛项目为散手。 1933年在南京举行第二届国术国考。比赛项目有散手、短兵、长兵、摔跤。1933年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进行了散手、短兵、长兵、摔跤的比赛。并且增加了女子散手项目。 除国内表演比赛之外,1935年张之江还亲自率领武术队去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进行表演,宣传中国武术。对东南亚一带武术活动的开展起了推动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国术馆由南京先后迁到长沙、桂林、龙州、昆明、重庆等地。后由于得不到当时政府的支持,该馆于1943年停办,前后历时十五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