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医疗中华武术与祖国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医学学科。它首先是根据武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向祖国医学不断索取的过程中,发扬武术手法与身功特点,逐渐形成的一种疗创育人之术。它是我国传统的“运动医学”,统属于“中医运动学”范畴。其主要内容包括有:保健拳术、健身功法、特殊功术; 少林寺伤科、练功疗法、救治偏差术、内壮论“血头行走穴道”论。 “正骨伤科少林寺学派”作为武术医疗的代表,在《中国骨科技术发展史》中,已经获得充分肯定。据考证:伤科少林寺学派的出现,仅从明代异远真人的《跌损妙方》公诸于世算起,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跌损妙方》之后,明末清初的《陈氏秘传》所载录的少林寺僧治伤秘方,及清代江考卿、赵廷海等人的著作,多与异远真人一脉相承而独具一家。他们治伤,以经络气血传输为理论基础,创立了“血头行走穴道”和“致命大穴”的论点,按穴治伤,按穴位加减用药的治疗方法,以及方药均自成派系。他们既是正骨跌打医生,又是拳术技击家。如技击家赵廷海所著《救伤秘旨》所说“跌打损伤诸方,从古为技击家所秘,世传盖鲜。”到了晚清、民国年间,少林寺学派遍及全国,在福建和广东还有他们的寺宇、带教学徒,从传技击和正骨治伤技术。解放后,郑怀贤、王子平及众多武术医疗老前辈,都曾为此作过毕生贡献!明清以来, 伤科少林寺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不但促进了伤科功能疗法在骨折治疗上的进步,丰富提高了中医养生学中练功疗法,而且也促进了“内家拳”的发展,以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诸健身拳种的诞生和完善。并明确提出:《易筋经》“内壮论”和“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练拳思想的出现,表明了武术养生的历史趋势。1984年以后,相继成立了深圳“中华武术医疗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武术医疗研究会”等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