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由暹罗古拳法发展而成的拳术。亦称泰国拳。十六世纪时的泰族“拍纳黎萓”王朝,规定军人必须练习一种名为“奔南”的暹罗古拳法。至十八世纪时,“奔南”不仅盛行于军旅,也广传民间。这种拳术的攻击方法包括头顶、口咬、拳打、肘撞、膝顶、挖眼,以及脚的踢、踩、蹬、绊等。比赛时拳手双拳缠麻,战至一方倒下后方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才采用戴拳套、分回合的比赛方式,并且禁止击阴部、挖眼、锁喉。1970年,成立“泰国拳击议会”。泰拳以三宫步(亦名马步)为基本步型。步法分为趋前、后退、左侧移动、右侧移动四种。拳法有直拳、勾拳、摆拳。腿法分为踢、蹬两类。膝法有冲膝、侧膝、飞膝、拉颈打膝等。肘法有平肘、刺肘、反肘、迫肘、交肘、叉肘、双肘等。泰拳注重蛮劲,快捷狠辣,以擅长腿击膝顶著称。泰拳搏击的战术,讲究先虚后实,先防后攻,即先以拳脚试探或防守,紧接施发重狠的实招,出击制胜。泰拳训练注重身体素质。以中长和长距离的变速跑,跳绳和体操作为体能锻炼手段。提高搏击能力的方法包括击影、打沙袋、扭抱、对练、引靶、试招等;尤重实战格斗,强调通过实战磨炼意志,提高反应速度以及临危善断和抗击打的能力,同时提高拳、肘、膝、脚的出击速度和准确性。泰拳比赛采用五回合制(即五局)。赛前先跪下祈祷,祈求神灵保佑,拜谢师父教授,然后起立舞蹈,再开始比赛。

泰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