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佩言清代著名枪家。佚其名,世以字引,人称潘五先生。安徽歙县人。与著名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字慎伯。安徽泾县人。1775—1855)相过从,曾对世臣论枪法之要。佩言认为,枪长九尺,杆圆四五寸,一旦双手持枪,全身便委之于枪杆。所以,必须要小腹紧贴枪杆,靠小腹的撑持来运枪;后手必须握在枪根尽头,用虎口实实握住,前手一定要直。后手用掌根和虎口控制枪根,反正拧绞;手指不着力,唯在掌握分寸方位。两脚要虚左实右,进退应机而变。枪尖、前手尖、前脚尖、鼻尖、肩尖五尖相对,使五尺之身,隐蔽于周圆数寸的枪杆中,遮闭严密,对方的兵器便无从进犯。枪的用法有戳、有打,方法是两个,一是“二”,一是“叉”。二以进攻,叉以防御。此叉则彼二,此二则彼叉。叉二循环,两方枪尖交如绕指,相距在分寸之间,往来百回,总不能使枪杆相附。杆一附,二人中必有败者,所以说“千金难买一声响”。交枪双方手同则争目,目同则争气。气的差别一露,双方胜败立见。所以,枪法的精要在“静”。潘佩言说:“我收徒百余人,但没有人能传我的枪法。我的枪法得于师传的不过十之三,十之七是在我授徒时得之于无意中。所以,名师易求,佳徒难访。”佩言曾游历于江淮间,自嘉靖十二年(1807年)回到歙县,此后再无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