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体育词典  卡路里查询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体育知识:

 

标题 董海川
内容

董海川

(约1813—1882)祖籍山西洪洞,世居河北文安城南朱家务。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膂力过人,擅长技击。他自幼嗜武,不治生产,性好田猎。少年时即以武勇称著乡里。弱冠后技益精湛。清咸丰年间(1851—1861)因事(一说避祸)南游,足迹至吴越、巴蜀和江皖。其间曾避乱山中,得道教修炼术启示,遂结合武术攻防招法创编成八卦掌。
清同治四年(1865年),董海川至京师,初充清宫宦官,旋因嫉恶如仇,时露英气,引起同人猜疑而改隶肃亲王府,任七品首领职。约于次年收徒传艺。其术以“绕圆走转”的运动特点和“以动制静”的技击特点,区别于以往流传的拳术,在武坛独树一帜。一些知名拳手相继来较,均为董败。据董海川碑铭载:“十数武士围攻,手到皆疲”。“更有剑戟专家,特与公赛,公赤手空拳,夺其械、踏其足,赛者皆靡”。“尝游塞外,令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董海川名声日隆,弟子日众。尹福、程廷华、史计栋等颇擅武技者数十人,亦先后带艺拜董海川门下。同治十三年(1874年),董海川以老辞职,游居弟子家,专事授徒。“游其门者,常数十百人”,“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董海川在教学中,以绕圆走圈为基本功,强调“百练走为先”,“百练不如一走”;以操练单式和基本掌法组合,传授“以动制静”、“避正打斜”、“以正驱斜”的技击原则;以见招打招的散手对搏练习,培养弟子临敌应变的能力。董海川还注重因材施教。在传授带艺弟子时,多采用“纯以口授,由弟子理解动作后,自己演示出动作”的方法;并且按照八卦掌技术要求,改编他们原来习练的拳技。这些方法不但使弟子们各有所得,各有所长,而且不断丰富了八卦掌技术体系,奠定了八卦掌理论基础。
董海川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于北京东直门外牛房村旁,1981年迁葬于京西万安公墓,有碑铭数幢环墓前后。后世编有多种崇尚董海川武功的传奇故事,其中以话本小说《雍正剑侠图》(常杰淼撰)影响最广。该书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给董海川的生世和八卦掌的渊源染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董海川

分类 武术-人物-人物 古代—现代-董海川
随便看

 

体育网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锻炼、看球、热身等体育百科常识,帮助用户化解看球及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oscf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17 7: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