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拳泛指是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以及表现某些古代人物的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一类拳术。如猿猴舞、雀鸟舞、熊舞。《尚书·益稷》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东汉末即有了用之于养生的五禽戏。隋唐时期拟兽舞更盛。隋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载:“抑扬百兽舞,盘跚五禽戏,狻猊弄斑足,巨象垂长鼻。”明代少林寺便有了以“击”为主的猴拳。王士祯《嵩游记》载:“中有为猴击者,盘旋踔跃,宛然一猴也。”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亦载有猴拳。清以后遂出现蛇拳、鹰爪拳、螳螂拳、鸭形拳、鸡形拳、鹤形拳、虎形拳、龙形拳、金狮拳以及猴棍、猴剑、螳螂钩、螳螂刀等器械。现代部分地区流传有鹅拳、鼠拳、蟋蟀拳、牛拳、龟拳、螃蟹拳等,但其保留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另醉拳、武松脱铐拳、醉剑、醉棍等,皆属象形拳。此拳分象形、取意两种。象形是模仿动物和人物的形态为主,兼有技击动作。取意则是以仿效动物的搏击特长为主,兼有形象动作。不同的象形拳种有各异的技击方法和技术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