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戏qixi中国古代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包括围棋、象棋、六博棋、塞戏、弹棋、双陆棋、打马象棋等形式。六博棋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至战国时期已相当流行。六博棋的棋盘叫局,是在方形或近似方形的木盘上,阴刻矩纹,漆绘4个红色圆点。棋子叫棋,大都是骨质的,共12枚,红、黑各6枚,也有6枚为正方形、6枚为长方形的。骰子叫箸,多半由半边细竹管制成,两旁各置一细铜丝,中间填金属粉。箸外涂黑漆。它的一面是平的,一面为圆弧形,投掷时有正、背面之分。塞戏是由六博棋脱胎而来的一种古代博戏,相传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出现。塞戏的玩法与六博棋的区别是,行棋时不用投箸。西汉古墓中出土的塞戏棋局有2种形制。一种是湖北云梦西汉古墓出土的棋局,棋盘长38厘米,宽36厘米,厚2厘米,正面为白底矩纹。另一种是甘肃武威县磨咀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棋盘为黑彩底,上绘白色的矩形图案,与六博棋图案稍有不同。塞戏的棋子双陆棋(1974年辽宁法库县叶茂台出土)——辽(907~1125)是立体的,绘有龙、虎2种形制。弹棋相传是西汉成帝时刘向仿蹴鞠之戏而作,东汉时盛行。棋盘类似古代的蹴鞠球场,以石为之,棋子每方6枚。三国时弹棋已由每方6枚棋子增至每方8枚。唐朝时弹棋仍极盛行,其形制又有变化,棋子由每方8枚增至每方12枚。双陆是由握槊演变而来的,因局如棋盘,左右各6路,故名。据北宋初晏殊《类要》载,双陆始自天竺(今印度),即《大般涅槃经》之波罗塞戏,三国魏黄初年间传入中国,盛行于梁、陈、魏、齐、隋、唐之间。双陆有北双陆、广州双陆、大食双陆、真腊双陆、日本双陆等多种。这些双陆局的棋盘和象棋盘有些相似。双陆的棋子除日本双陆和真腊双陆的棋子是圆形的以外,其他均为立体的,约3寸长,形似小棒槌,也有点像国际象棋中的兵。打马象棋是宋代词人李清照从当时流行的“打马棋”推陈出新而创制。这种“马格钱”,形状与外圆内方的古钱币基本一致。打马棋盘和今象棋盘相似,游戏时用户骰掷采打马,以决胜负,一般为2~5人参加。这种活动直至清初还在民间流行。 
六博棋棋盘(公元前475-前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