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周易 |
内容 | 《周易》古代文化著作。其中的思想对太极拳的产生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均有重大影响。据载,上古有三易,为 “连山易” “归藏易”“周易”。前两种已失传,“周易”则被儒家尊为 “群经之首”,历代诠注作品达三千部以上,对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众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亦为养生家、武术家所推崇。“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它的起源一般认为于殷周之际。其作者目前尚无定论。有传说为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传,缺乏佐证。而从其内容及流传情况分析,当历经多时、多人形成。《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包括六十四个卦画,六十四条卦辞及三百八十四条爻辞,分为上下两经。《易传》是对《易经》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和发挥。凡七种,分别为《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 《说卦》 《序卦》 《杂卦》共十篇文章,又称 “十翼”。《周易》的主要思想有: (1)阴阳互用的辩证思想。明确提出了 “阴” “阳” 两个概念,并作为演卦的最基本单位。认为世界由阴、阳两方面构成。它们互相矛盾,互相转化,互为其用。(2)八卦互补的系统思想。以阴、阳爻组成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基本卦象,独立代表自然界的八种属性。它们之间互相感应,互为关联,并进而演生出六十四卦,用以表示事物的运动规律。(3)太极的整体思想。《易传》中明确提出了 “太极” 的概念,强调阴阳之间的动态的、整体的平衡性。后人根据这一思想发挥生成的 “太极图”更是形象化了这种观念,并对太极拳技术风格、理论结构起到导向作用。(4)生生不已的运动思想。“易” 即为变,“变则通,通则久”。运动的思想贯穿 《周易》 始终,“天地交感” “刚柔相推” “水火相济”,认为 “往来不穷” 的运动是事物的本质。这一思想在中国养生学上影响深远,在太极拳体系中更是得到充分体现。 |
分类 | 太极拳 |
随便看 |
|
体育网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锻炼、看球、热身等体育百科常识,帮助用户化解看球及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