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体操科研成果奖 |
内容 | 体操科研成果奖随着中国体操科研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体操科学水平的提高,中国体操科研成果的质量也逐步提高。从1982年起体操科研论文曾多次获奖。其中在1982年12月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公布的“体育科技成果奖”。在29项成果奖中有3项为体操方面的论文,其中获得三等奖的有《形态美的训练——体操舞蹈基础》(郭可愚)、《单杠单臂大回环技术原理及其特征的研究》(欧文勤等)、《单杠“晚旋”的力学原理》(梁昆淼等)。1985年11月由国家体委公布的“体育科学技术进步奖”。在114项进步奖中有9篇为体操方面的论文。其中《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武汉体育学院等有关单位)获一等奖。此课题包括多篇体操方面的分课题,如:《儿童少年体操运动员的选材》(上海体育科研所)、《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形态、素质和机能特点》(国家体委科研所)、《对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几项心理特征的初步研究》(武汉体育学院)等。获三等奖的有:《双杠向后大回环类型的动作研究》(刘泰来等)、《吊环大回环摆荡问题的研究》(谭修德等)、《关于跳马落地稳定性的研究》(刘荣曾等)。获四等奖的有:《学校舞蹈教材的研究与运用》(陆奂奂等)、《幼儿韵律体操》(王爱兰)、《关于我国体操运动员骨发育情况的调查报告》(温小铁等)、《女子体操运动员控制体重情况下的体成分和营养研究》(陈吉棣等)、《体操情报网的组织管理及其服务效益》(黄孝汉等)。1987年6月由国家体委公布的“体育科技进步奖”,在49项进步奖中有2项为体操方面的论文。其中获三等奖的有:《体操跳板弹性的研究》(谭修德等),获四等奖的有:《技巧和体操运动的动力分析与优化》(吴永祯等)。此外,在1988年12月由国家体委公布的“体育科学技术进步奖”,在35项进步奖中有2项体操论文获四等奖,其中有《体操、技巧运动员控制体脂的营养研究》(王恩美等)、《鞍马、吊环三维测力系统的研制》(崔鸣周等)。在1989年10月由国家体委公布的“体育科学技术进步奖”,在32项进步奖中有3项为体操论文,均获四等奖,其中有《第三套少年、七套儿童广播(韵律)体操的创编》(陆奂奂等)、《单杠特卡切夫腾越动作的运动力学分析》(钱竞光等)、《我国优秀女子体操运动员前庭动眼反射和重心平衡特点的初步研究》(张东娜等)。在1991年11月由国家体委公布的“体育科学技术进步奖”,在56项获奖论文中有2项为体操论文,其中《田径、体操等九项教学训练大纲的研制》获一等奖,该文包括《体操教学训练大纲和教法指导者》(杨尚孔、谭修德等)、《樊迪高低杠向前大回环振浪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获四等奖(顾洛虎等)。1992年12月由国家体委公布的《体育科学技术进步奖》共62项,其中体操方面获奖论文4篇:《体操难新动作设计、技术分析与训练》(钱竞光等)获二等奖;《男子单杠、女子高低杠高腾越动作及其连接技术》(欧文勤等)获三等奖;《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运动员的形态、动作质量、规格及编排要素的系列研究》(王爱兰)和《体操舞蹈动作中手臂运动的基本规律》(郭可愚)均获四等奖。另外,国家体委还评选第25届奥运会攻关与科技服务奖:《优秀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特点的研究》(欧文勤等)获一等奖;《优秀体操运动员的大运动量训练和恢复的研究》(陆保钟等)和《我国优秀男女体操运动员的机能评定》(王淑云等)均获三等奖。此外,《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课题,继1985年获国家体委“体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于1987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7月14日公布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分类 | 体操-体操科学研究-体操科研成果奖 |
随便看 |
|
体育网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锻炼、看球、热身等体育百科常识,帮助用户化解看球及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