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实用操实用性体操的一种。是根据军事训练的需要而选用的专门性体操练习。 军事实用操早在18~19世纪初,德国的杨氏体操和瑞典的林氏体操在军队中推行徒手体操、平台、平衡凳、斜梯、吊杆、肋木、单杠、双杠和木马等兵士体操,增强士兵的体质和提高作战能力。1840年,鸦片战争后,现代体操传入中国。最初,在中国洋务派的军队和军事学堂中流行欧美兵操和单杠、双杠、木马等器械体操。从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派为了镇压全国各地人民的起义和反抗斗争,在军队中训练体操,先后在天津、上海、广州、武汉等地聘请外国体育教官、废弃传统的骑射“弓、刀、石、技勇”,改练洋枪、洋炮、洋操和兵操,训练新式陆、海军。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军事学堂中进行体操训练。例如北洋水师(1881年),天津武备(1886年),广东陆师(1887年),南洋水师(1890年)等学堂。这些较早的军事学堂都聘请了外国军官担任教习,从增强军事力量出发,开设木棒、平台、木马、单杠、双杠以及洋操等体操课程。军事实用操的基本练习有队列队形、徒手体操、持轻器械体操(包括体操棒、哑铃、跳绳等)、器械体操(包括滚轮等)、固定器械体操(包括平台、绳索、联合悬垂器械、固定滚轮、旋梯、旋转秋千等)、各种攀登爬越和搬运等。各军兵种应根据军事训练的需要,内容的选择应有所侧重。例如海军训练应广泛采用平衡木、独木桥、浪木、绳索等维持身体平衡能力和攀登能力的练习;陆军训练应广泛采用基本体操和器械体操等练习,提高攀登爬越等一般技能和投弹、刺杀、负重、超越各种障阻等特殊的技能;空军训练应广泛采用滚轮、固定滚轮、旋梯、旋转秋千等练习,提高身体空间维持平衡和定向能力等等。其目的是提高军人的身体素质,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培养某些战斗中所必需的军事实用技能,掌握军事技术和作战本领,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