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摆动运动员在空中实现纵轴转体方式之一。运动员在空中为实现纵轴转体,躯干与下肢绕腰部沿圆锥体曲面相对绕旋,与此同时整个身体系统本能地产生与上述绕旋反向的纵轴转体,这种运动即为圆锥摆动。因这种运动类似“呼拉圈舞”的动作,故亦称“呼拉圈运动”。 苏联学者纳扎罗夫等人对圆锥摆动的机制阐述如下: 把人体简化为两节柱体模型,当约束于0点的两个柱体沿着圆锥体曲面绕旋轴X主动绕旋时(即做“呼拉圈舞”式的动作),则这两个圆柱体便自然而然地产生分别绕X1和X2轴的应答性反向转动,轴X1和X2的总体乃是弯曲的纵向转体轴。该转体与动量矩守恒定理有关。根据该定理,这种转体是抵消由圆锥摆动所产生的旋转力矩的结果。 有人认为,在空中做这种动作是有害的,转体时,身体应当保持笔直状态。而更多的人认为,圆锥摆动是产生纵轴转体的动力之一。实际上,若运动员技术水平越高,则圆锥摆的动作越小,由于观察者视觉的错觉,看上去似乎人体转体时是绝对伸直的。就运动员本人来说,一般也感受不到,甚至也不可能清楚感受到圆锥摆动。可是,如果运动员的技术跑了“法儿”,或是纵轴转体技术训练水平不够,那么这种动作不但能感受到,而且还十分明显。 苏联学者研究“360°旋”时发现,这种运动具有某些特点。例如,若完成直腿姿势的空中转体动作,在圆锥摆动过程中,躯干的弯曲表现在脊柱的腰段;若完成半团身姿势的空中转体动作,由于身体总质心上移之故,躯干的弯曲则表现在腰段和胸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