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七势拳 |
内容 | 七势拳拳种之一。亦名七式拳。此拳初称“七士”,意在不忘回教的七位圣人:默汗迈德、阿旦、尤奴斯、穆沙、尔沙、达五德、尤素福的遗训与教义。后改称“七势”,流传于河南一带。清末民初时,豫地穆、郑两姓在河南朱仙镇设武学堂,传授“七士门”拳。1926年由杨茂松任学堂大学长。后由杨之弟将此拳传至陕西。该拳种的功法有:抖殳;抓坛子,由空至重;软沙掌,用掌沿、掌指切插由黄胶泥、嫩槐枝、艾叶、青盐合成的泥团;搓切,将一内穿2尺长铁条、直径约5厘米的圆木块在练者身体各部滚搓。该拳对人体的要求是明三节(上中下),齐四梢、闭五门、观六路、听八方。主要手法有:抹、缠、刁、斩、劈、滚、挑、挂。特点:姿势偏低,注重身法,拗势较多;且多腿法,手法密,跳跃多,劲刚猛。器械多打四门。运动法则是:“手要快、眼要张、身法步法且莫慌”;站势如钉,行步赛风;伸要长,缩要小;身法讲张、合、吞、吐;步法讲进、退、趋、避。技击要则是:“敌人进得急、还招不能忙,闪赚腾挪把他伤”;“实中虚、虚中谎、借力打人甚是强,借势进招敌人伤”。 |
分类 | 武术-拳种-七势拳 |
随便看 |
|
体育网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锻炼、看球、热身等体育百科常识,帮助用户化解看球及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