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惯性转体技巧翻腾动作纵轴转体方式之一。运动员在踏跳阶段,没有对纵轴的转体动量,只是身体腾起之后,通过身体某些环节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纵轴转体,此谓非惯性转体,亦称角动量转体。 关于产生非惯性转体的力学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通过合理的摆臂使惯量张量发生改变。惯量张量的变化不但改变了角速度的大小,同时也改变了角速度的方向,结果促成了纵轴转体。 2.在空中做躯干与下肢相对的圆锥摆运动,来增加纵轴转体速度。苏联学者甚至认为,这种圆锥摆运动是纵轴转体机制的基础。 3.在摆臂过程中产生科里奥利惯性力,该力也可以产生一定的纵轴转体。 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解释非惯性转体的产生,其基本理论依据皆为动量矩守恒原理。也就是说,纵轴转体的动量矩从横轴翻转的动量矩转换而来,并且横轴翻转的初始动量矩越大,纵轴转体的角速度也越大,但人体在无支撑状态总动量矩守恒。 在技巧翻腾动作中,有人主张采用“惯性转体+非惯性转体”方式,有人主张只采用非惯性转体方式来完成空翻转体动作。实际上,惯性转体和非惯性转体在一个翻腾动作中常常互补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