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扑营清代皇家专司摔跤、射箭、骗马等技艺的军营。顺治初年曾设善扑侍卫,无定额,由满、蒙等族的摔跤能手充任,有专门官吏主管。《清史稿·圣祖本纪》载,康熙八年(1669),康熙选年少有力者习扑击之戏,伺机擒杀权臣鳌拜,由此创立善扑营制度。善扑营设统领大臣,一般从都统、统领等武职中特简,无定员。下设左右翼各3人,负责统辖营众,有笔帖式6人, 掌章奏文移事务。 此外设教习24人,分任选练营众和教习技艺之责;设“档子人”8人,专门负责组织比试和表演; 设拜唐阿54人, 协助翼长与笔帖式处理内外营务。营众常额为300人,其中善扑200名,专门演练摔跤;勇射、骗马各50名,分别演练拉弓射箭和马术。全营约400人左右。善扑营的摔跤手按技术分为9级,教练按技术分为5级。每年腊月由高级官吏主持升级比赛。比赛不分体重,无时间限制,一跤分胜负,若时间过长还未分胜负,双方均被淘汰。能摔败所有同级人者,即可升级。成绩优异者,可擢任蓝翎侍卫。比赛时,摔跤手上穿不易抓握的硬厚“褡裢”(摔跤衣),下着长裤,系腰带。比赛用的摔跤场是特制的,场内先挖一个3尺深的坑、坑底放一层干树枝,上置沾了桐油的木刨花,再舖一层黄土和沙土,最上边铺一层地毯。善扑营平时训练很严。凡遇皇帝宴请蒙古王公及其他重大活动时,营众要表演技艺;皇帝主持武进士“殿试”,善扑营提供考场的服务人员;皇帝出巡,与护军等随班护卫。善扑营与民间摔跤活动多有联系。辛亥革命后,善扑营关闭,营众流散各地,有的成了摔跤教师,有的成了街头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