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我国一种在意识主导下,使精神、形体和呼吸锻炼结合一体的养生方法。它通过调整姿势、松静身心、集中和运用意念、调节和控制呼吸、以及有节律的肢体运动和按摩等锻炼手段,增强人体机能、诱发人体潜力,起到医疗保健、益智延年和强筋壮骨的作用。气功以整体观点为锻炼原则,注重锻炼对人体的整体影响,认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通畅,能“扶正祛邪”,并通过以某种内气运转程式为主的锻炼,来寻求一定的锻炼效果。气功练习以自我锻炼为主要形式,即便是易筋经揉腹内壮功、排打功等需他人助力练习的功法,亦是以自我锻炼(自我姿势、气息、意念锻炼)为基础进行的。气功功法的内容很多,以其运动特点,可分为“外静内动”的静功、“动中求静”的动功,以及静功和动功结合的静动功。以其姿势形态,可分为卧功、坐功、站功、活步功。以其锻炼效果,可分为医疗气功、保健气功、壮力气功等多种。 气功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称“导引术”。早在二千年前的《庄子·刻意》中已有总结性的记述。此后,代有发展,流传至今。据说是晋道士许逊著的《净明宗教录》,初次提出“气功”一词。清末出版的《元和篇》中有《气功补辑》。20世纪初问世的 《少林拳术秘诀》,以《气功阐微》为首篇,提出“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并记述了养气和练气的锻炼方法。此后,“气功”一词才逐步被广泛采用。气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医、儒、释、道、武术气功等五大气功流派。诸派气功,名目庞杂,各有特色。 武术气功的内容包括各拳系内功功法(如站桩功、䠀泥步等)、易筋经内壮功、外壮功以及排打功等。武术气功以“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为特点,强调意、气、力、身四者有机配合,相互作用,浑然一体。锻炼在意识主导下,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发力的能力,以求获得“内壮外勇”的锻炼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