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法攻击对方穴位的技击方法。点穴法早在明清间已见于记载。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云:“(征南)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恶少侮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踵门谢过,乃得如故。牧童窃学其法,以击伴侣,立死。征南视之曰:‘此晕穴也,不久当苏。’已而果然。”点穴法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这一理论认为,人体上分布着直行的经脉和由经脉横向分出的络脉。经络系统内贯脏腑,外达肌表,网络全身,是气血运行转注的通道。能量物质通过经络输布至人体各部,使各组织和器官获得营养补给,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信息通过经络传递到身体各部,使外感传于内、内状表于外,从而保持人体协调平衡的整体活动,保持人体对客观环境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应答。在经络通路上,散布着若干脏腑经络气血出入会合的“处所”,这些“处所”就是人们所说的“穴位”,或“气穴”。它们能够接受各种物理刺激。刺激感由此进入经络后,呈双向性的线状或带状传导,影响(调整或紊乱)气血和脏腑的功能。点穴法就是利用点、打、踢、拿等击法重创对方穴位(即以劲力施予物理刺激),以“隔气血之通路,使不接续,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苌乃周《苌氏武技全书》、《六合心意拳》抄本)因此导致人体能量和信息的输导失调。 所谓“按时点穴法”,是以“子午流注”学说为理论依据。此学说认为经络气血的运行是随干支时间的不同而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开阖。阖闭时穴,气血正值衰绝,如此时击之,能乱人真气。 人体穴位包括十四经脉(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三百六十余穴(成对双穴只计其一)和百多个经外奇穴。点穴法主要取其三十六穴,过去称三十六死穴。所谓死穴,根据一些材料来看,是指受重创后不及时救治可能死亡的穴位,并不是一点就能致死。这些穴位受击后的初期症状不一。据唐豪《人身穴道并治疗法》的介绍:重创腰眼穴,可致发笑不止;重创长强穴,可致屎出脾泄;重创正分水穴,可致大小二便不通;重创华盖穴,可使人立刻眩晕昏迷;……。此外,黄百家《内家拳法》中载称:“穴法有:……,锁喉、解颐、……。”唐豪释云:“解颐者,搏人颐部脱臼之法。锁喉者,搏人喉部闭气之法” (唐豪《内家拳穴法的研究》)。由此观之,拳家点穴法还包括有攻击对方要害和薄弱部位的技击方法。 点穴的招法主要有:指、掌法中的穿、点、插、戳;拳法中的插、冲、贯、勾;腿法中的点、蹬、勾、横;以及抓拿诸法。点穴法素以用指称著,但由于手指力量较弱,因此,有些拳家持握“状元笔”、“点穴针”等以枣木、鹿角或铜铁制作的微小兵器,来代替手指点穴,提高点戳的效能。点穴法的取穴方法同于针灸取穴法。医家以北宋针灸考据家王惟一创铸的针灸铜人,作为学习认穴的教具。拳家亦以此作为取穴的准绳。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云:“征南搏人,皆以其穴,一切如铜人法。”可是,在拳家传述的穴位名目中,也有一些是在针灸铜人身上找不到名目的。这可能是拳家在搏击过程中发现的人身要害,也可能是根据实战效果另取了形象性的名目,也可能存在一些臆造的穴名。拳家认为要认准穴、取准穴,先应练习内功,体验经络气血的运行与开阖,然后循经取穴,才能心目洞明。也只有待内功练成后,才能将气聚于一点,引劲贯于指颠;也才能如箭离弦般发劲击穴,透人经络。也有的拳家强调点穴法重在通过插抓沙袋、拧棒、踢桩等硬功练习来提高手足的力量和硬度,从而加强进攻能力。穴位受击后,以用药发散引瘀和循经根治为主要救治方法。也有少数症状可用手法解之。例如,气门被侧插拳击伤者,可揪其发,伏于膝上,再在其背中轻敲挪运,则气出复苏(详见唐豪《人身穴道并治疗法》)。点穴法在技击中的作用,曾被宣传得玄虚荒诞,实际效果尚待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