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学校体育 |
内容 | 学校体育xuexiao tiyu现代体育传入中国的最早的途径之一。中国的学校体育最早可以追朔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开办的新式学校中所设置的体育课程。清政府于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体操科”。清末至民国初期,学校体育多半是兵式体操,田径、球类运动及其竞赛只是在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中开展。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举办学校运动会。如1899年天津的北洋大学和“水师”“武备”“电报”等学堂举行了联合运动会。从1905年起,京师大学堂也开始举行运动会。清末最大的校际运动会是1907年在南京举行的“江南第1次联合运动会”,又称“宁垣学界第1次联合运动会”,共有80所学校参加,比赛及表演项目69个。1910年10月上海青年会发起“全国学校区分队第1次体育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把这次运动会定为“第1届全国运动会”。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学校体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19年后兵操在学校体育中被废止。1922年北京北洋政府正式将“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此后在许多学校中,田径、球类等运动得到开展,各种运动队普遍建立,上海的“南洋”“复旦”,北京的“清华”等校修建了体育馆和游泳池。这一期间规模较大的运动会有华东八大学运动会、江南大学联合运动会、华东各中等学校运动会和北京各学校联合运动会等。这些运动会都由相应的校际体育组织承办。1927年后美国的“自然体育”逐渐在学校中占统治地位。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过一些有关学校体育的规章,但多数学校在实施体育方面各行其是,除“清华”等个别大学把体育作为必修课外,绝大多数学校均以体育为选修课。 |
分类 | 体育 |
随便看 |
|
体育网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锻炼、看球、热身等体育百科常识,帮助用户化解看球及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