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法体操动作教学的基本教法之一。它有横向分解法和纵向分解法之分,分解法的传统概念,主要系指前者。 所谓横向分解法,系指把所学动作按其诸时相的界限合理地沿横向拆开,分解为在时间上互相衔接的若干部分并分别掌握之,然后再把它们合成为一个完整动作的教学方法。在跳马的教学训练中,所采用的分段教法即典型的横向分解法。 由分解练习到完整练习的组合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种:把动作分解为各部分,先逐个掌握,然后将各部分联合起来;把动作分成几个部分,先学第1部分,再将其与第2部分联合起来,然后再联接第1、2和第3部分,依次类推,还可以变化为以某一动作环节为中心,逐渐将其它环节联接起来;将动作分成几个段落分别掌握之,最后再把各段落合成为一个完整动作。 此法的优点是,可避免信息超载,降低开始学习时的难度,从而使所学的完整动作最终成为可接受的;同时,也便于纠正错误,有效地进行局部教学,使动作的某些环节更加完善。 然而,此法也有某些缺点:1.有可能破坏动作结构。这主要是由于所选取的分解练习与所学动作的相应时相不甚符合,由于不恰当地分解,破坏了动作各环节间天然的机能联系所致,其中,分解动作时,导致随后紧接着要做的动作环节的活性急剧下降,是破坏动作结构的典型错误。当把分解练习搞得很多、分得很细之时,破坏动作结构的危险性则更大。再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所采用的分解法,根本不适合于所学动作。2.容易迫使学生做一些与教学目的无直接关系的辅助性工作或无用工作而拖延教程。由于所选取的分解练习过剩,不仅会迫使学生时而做与教学目的无直接关系的无用工作,还会增大运动技能负转移的概率。 基于此法有如上优缺点,所以运用此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或教练员事先必须有效地对所学动作的技术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做出相应决策。 2.在大多体操动作结构中,都存在一些处于诸随意运动(屈伸)接合处的边界姿势。在某些接合处,动作各连贯部分之间的功能联系较弱,正是在这种地方,可以把动作分解。 相反,若根据在功能上把动作各部分紧密连接起来的边界姿势来分解动作,是极不合理的。 3.通常,在肌肉工作强度不大的时相,或在身体各环节相对较慢的外惯性运动时相分解动作,是没有什么障碍的。 4.分解动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保持练习的基本动作环节的完整性。这些动作环节具有控制和能量保证功能,是完成预定动作的基本要素。 5.若分解练习与完整动作特征的联系越密切,其教学效果则越佳。这就要求,分解练习的运动条件尽可能与完整练习一样,能够最准确地再现完整动作的有关技术参数和生物力学参数。而与教学目的相吻合的处于自然运动状态环境之中的分解练习,最能准确地再现所学动作。 其次是纵向分解法。体操动作具有一定的程序性,即所有体操动作都是各种各样的程序动作。而各种体操程序动作均可视为3个独立的子动作程序的综合,这3个子程序,即移动动作程序(身体总重心的移动)、转动动作程序(身体系统绕重心轴的转动)、关节动作程序(改变关节角度变化身体姿势)。 学习较复杂的动作时,可以(有时必须)把完整动作的3个子程序一个个地分离出来分别地单独掌握,然后再综合为完整动作,这种分解法即为纵向分解法。例如,在实践中,常常用手抄法或借助辅助手段,只让学生再现所学动作的旋转部分;有时也以较简单的形式,把身体对支点的平动从所学动作中分离出来;再者即广泛采用把属于关节动作程序的动作环节分离出来的办法,让学生掌握变换身体姿势的关节随意动作,例如,令学生在站立姿位中模仿无支撑转体的动作环节,以便下一步在空中把它做出来。 该法主要特点是,在所学动作的子程序上,可以保持动作的完整性。此时学生仿佛从完整动作的某一纵剖面来完成动作,这可保持该剖面各时相所固有的技术特征。把纵向分解法应用于关节动作程序(即控制动作姿势),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该程序是学生主动动作的基础,同时也和形成运动技能有关。有时也把移动和转动动作程序一并分离出来,采用综合型的诱导练习时常用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