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绷床运动 |
内容 | 绷床运动又名弹网运动。竞技性运动项目之一。为独立的比赛项目。由运动员在床上连续完成各种翻腾动作。比赛按“国际绷床联合会”制定的规则及确定的项目进行。项目有男子单人、女子单人、男子双人同步以及女子双人同步。比赛分个人赛、团体赛以及双人同步赛。预赛时必须完成一套规定动作和一套自选动作。决赛时再做一套自选动作。每套动作由10个动作组成,其中规定动作由5个专门规定的动作和5个自选动作混合编排成套。裁判组主要有裁判长、副裁判长、动作技术裁判员、动作难度裁判员以及同时性裁判员共13名组成。分别评出动作技术完成分、动作难度分以及同步比赛时不同时的错误减分。规定动作不计算难度分。最后由裁判长和记录员综合最后得分。绷床运动的动作特点是高、美、准、难,这也是评分的依据。从绷床运动的实用性大致可分成以下类型:1.竞技性体育运动,如现在的绷床比赛;2.娱乐体育运动,如女子健美体操等;3.训练手段:(1)幼少年时期的协调能力,控制能力训练;(2)各种体育运动基础训练,如竞技体操、技巧、跳水等项目的空翻和转体练习,飞跃滑雪运动员空中感觉训练,滑冰运动员的平衡感觉及下肢的锻炼;(3)机能恢复,如盲人和身体障碍者的机能训练。绷床起源于中世纪,当时法国杂技演员杜·特兰布林用麻绳编制成保护网,四周由多人用手拉紧,以加强“空中秋千飞人”的安全,与此同时还利用网的弹性把演员抛起做各种动作。在杂技界用这位演员命名这种网,称作“特兰布林”。20世纪30年代美国跳水及跟斗冠军乔治·尼森受到这种保护网的启发,同时也注意到它的体育价值,便着手制出了第一个绷床的模型,之后他创办了“尼森绷床公司”,并于1936年制成了第一个商业性的绷床,其大小、高度均有一定的标准,现在由国际绷床联合会作出统一规定:框架长5.050米,宽2.910米,高1.150米;网长4.028米,宽2.014米,连接弹簧112个。床框四周设有海绵保护装置,在两端还设有与床架同高的附床,其上放置起保护作用的海绵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利用它来训练飞行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战后美国把绷床运动作为中、小学的体育教材内容之一。在普及的基础上,美国于1947年在得克萨斯州举行了首届全国绷床表演赛。1948年开始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又传入西欧、法国、前联邦德国,从50年代开始普及。前苏联从1962年开始引进该项运动。日本是亚洲开展最早的国家,在1959年就有绷床运动。现在香港、中国台湾省都已开展这项运动。第1届世界绷床锦标赛于1964年3月21日~28日在英国伦敦举行,同时成立了国际绷床联合会。目前已拥有29个会员国。至1990年止共举行了16届世界锦标赛。除此之外逢奇数年举行环太平洋地区绷床冠军赛、欧洲绷床冠军赛。当今世界绷床强国是前苏联、前联邦德国、法国、美国。最高难度的动作是前苏联运动员完成的前空翻4周转体180°,法国运动员完成的团身后空翻3周同时转体1080°的旋空翻动作。中国过去一直把绷床作为体操、技巧、跳水等项目的辅助练习器材,没有列为比赛项目。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开展这项运动的竞赛,并于1990年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的全国青年技巧锦标赛中增设了绷床表演赛。 |
分类 | 体操-绷床运动-绷床运动 |
随便看 |
|
体育网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锻炼、看球、热身等体育百科常识,帮助用户化解看球及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