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民族摔跤 |
内容 | 民族摔跤minzu shuaijiao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古称“角力”、“角抵”,后来又称为“相扑”或“角跤”等,是蒙古、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和塔吉克等少数民族爱好的传统体育项目。 朝鲜族摔跤 按年龄分为少年、青年、壮年3级。每次正式比赛,都由少年摔跤开场。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摔跤比赛。朝鲜族摔跤使用腰腿带。腿带用长3米的麻布或白布做成,先缠腰际,其余有伸缩性地缠在右腿上。腰带约1.5米长。比赛中,不许扭对方的脖子和胳膊,不许用头部或拳头伤及对方。采用三战两胜决定胜负。1983年9月吉林省朝鲜族运动会在延吉举行,朴承龙获得摔跤冠军。 侗族摔跤 侗族摔跤先举行别具一格的入场式。芦笙队高奏入场曲,寨老领先,各摔跤队绕场3周。随后寨老们按传统习惯互相交换摔跤用的布带,并互相缠于腋下,做一摔跤动作(动作极其轻巧)。侗族摔跤是两人使劲扳扭,力争将对方摔倒。没有拉摔、拌脚摔、提摔等摔法。 彝族摔跤 又称格。运动员双手从两侧抓住对方腰带,通过腰、腿、脚(勾,掰,翘,挑)等技术动作应用,将对方摔倒为胜。赛前称量体重,按体重分为5个级别。比赛采用三跤两胜制。 藏族式摔跤 又称北嘎。双方运动员必须双手抓好对方腰带(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或双手在对方背后握抱)。运动员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禁用脚绊或蹬踹对方。运动员肩、背、腰、臀、髋、头、体侧,任何一个部位着地即为负。比赛按体重分为5个级别。 绊跤 满族、回族式摔跤。运动员在10×10米的比赛场地上互摔,以把对手摔倒为胜,并根据动作质量得1分、2分或3分,每场比赛3回合,每回合3分钟,中间休息1分钟。以3回合中得分多者为胜。如未到比赛终止时间,一方已超过对手10分,则超过10分者为胜。绊跤按体重分为5个级别。 二贵摔跤 河北省满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亦称“二鬼摔跤”,流行于承德等满族聚居区。表演时1人穿上道具,以双臂双腿模拟2人摔跤动作,互相扭摔,做出许多滑稽、幽默而又逼真的摔跤动作,加上锣鼓点,鼓舞运动员的斗志。 哈尼族摔跤 可以使用抱腿、过背、夹臂翻等动作,双肩着地者为输,近似国际自由式,但不分级别无时间限制。哈尼族著名摔跤手高文连续5次获得48公斤级自由式摔跤世界冠军。 |
分类 | 体育 |
随便看 |
|
体育网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锻炼、看球、热身等体育百科常识,帮助用户化解看球及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