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体育词典  卡路里查询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体育知识:

 

标题 蹴鞠
内容

蹴鞠Cuju

又称“蹋鞠”、“踏鞠”、“蹙鞠”、“踢鞠”。中国古代一种踢球运动。用以练武、娱乐、健身。“蹴”和“蹋”、“踏”、“蹙”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匪涨亓写》中,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蹴鞠游戏。汉代的蹴鞠活动已具有多种形式,既有竞技比赛,又有表现技巧的“蹴鞠舞”;鞠可从1~3个不等,人数从1人到多人,蹴鞠已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古《汉书·枚乘传》注本均有记载。西汉时修建有“鞠城”(指带围墙的露天球场)专供竞赛之用。唐代是蹴鞠活动的昌盛时期,出现了用灌气的球代替过去用毛发之物填充的球,称为“气毯”,并用球门代替了鞠室(指室内球场)。到宋代蹴鞠愈益盛行,宫廷府第中常有蹴鞠之戏。徽宗赵佶酷爱蹴鞠,他的2个宰相李邦彦和高俅均为蹴鞠能手。在民间还产生了蹴鞠组织“圆社”(亦称齐云社)。宋代蹴鞠除用2个球门比赛外,也有只用1个球门的。竞赛两队称为左、右军,各10余人,其中球头(队长)1人,次球头(副队长)2人,还有跷头、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和散立等名目。左、右军分别着红、青二色棉袄。宫廷宴会的蹴鞠表演赛上,队员于乐声中出场。开始时有球门左侧之队员传踢,适当时传给球头,球头即踢球射门架上之门洞,射中者得分;不中,则由对方踢射,如是交替,以进球多寡定胜负。胜队受奖有银碗、锦彩等,负队之球头则受鞭笞之罚。又据出土的宋代蹴鞠纹铜镜所示,宋时还有一种男女均可参加、不受场地设备限制的蹴鞠活动。从铜镜蹴鞠图上,可以看出正在进行“白打场户”活动的情景。至明、清时期,踢球依然流行,习惯把“蹴鞠”叫为“踢鞠”。“踢鞠”有各种“单个解数”与“成套解数”。游戏时一般为1~10人,以2~3人的轮踢最为常见。此种球戏不设球门,1人杂踢名 “厮弄”(或滚弄);2人对踢名 “白打”;3人轮踢名“小官场”;4人同踢名“下火”;5人同踢名“小出尖”;6人同踢名“大出尖”;7人同踢名“落花流水”;8人同踢名“凉伞儿”;9人同踢名“踢花心”;10人同踢名“全场”。明代宫廷中常行踢鞠之戏《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朱瞻基观看踢鞠的场面。宫中嫔妃们当时也爱好踢球,并有“齐云社”的组织。女子踢鞠,在民间也已流行。洪武间,民间女子彭秀云善踢鞠,“挟是技游江海”,被誉为“女流青芬”(陈继儒《太平清话》)。文人也常以踢鞠为乐,王圻《三才图会》、王云程《蹴鞠图谱》中均有儒生踢鞠的描述。明、清时期的一些瓷器上,也留有儿童们踢鞠的记载。据日本史籍《日本书记》载,蹴鞠在644年前已传至日本。河南省登封县启母阙画像石——蹴鞠画像石拓本,表现了汉代(前206~220)一女子蹴鞠的形象,此为较早的女子蹴鞠史料之一。安徽省博物馆藏有宋朝的蹴鞠图牙雕笔筒,图中4位蹴鞠者在宽敞的庭院里相向蹴鞠,这是一幅典型的中国古代蹴鞠“四人场”踢法。


洒线绣蹙金龙百子戏女夹衣图案局部


少女蹴鞠图白瓷枕


蹴鞠图五彩瓷坛盖

分类 体育
随便看

 

体育网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锻炼、看球、热身等体育百科常识,帮助用户化解看球及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oscf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17 17: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