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中国武术长器械的一种。是原始社会主要生产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于战争中的武器之一。宋代《武经总要》说: “取坚重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棒、曰轮、曰杵、曰杆”。其中绘有铁制的“杆棒”和“白棒”。明代戚继光说: “若能棍,则诸利器之法,从此得矣。”唐顺之说:“少年意气五千斤,铁棒曾穿万虏群”。其时有俞大猷棍法,被戚继光誉为“千古奇秘”。大猷所著《剑经》,是集棍法之大成著作(参见俞大猷条)。 明代棍术派别很多,见于记载者有闽中俞大猷棍、东海边城棍、少林棍、青田棍、巴子棍、紫微棍、张家棍、腾蛇棍等。 少林棍原以棍法著名,但日久流于花法,俞大猷访少林寺时,慨叹寺僧演棍已经“失古人真意”,遂把“临阵实用”的棍法传授给寺僧,后来又把《剑经》传给寺僧。其后,在江南沿海平倭战斗中,被征募的四十名少林僧兵,“各持铁棍三十斤,轮棍进破,敌遇者即仆”。程冲斗学棍法于少林寺,著有《少林棍法阐宗》。 棍的种类很多,有大棍、齐眉棍、三节棍、大梢子棍、手梢子棍等。大棍长八尺有余,舞动时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劲和臂力,实战时往往以其长、大、重先制于人。齐眉棍立棍于地,棍高以眉为度(现在武术竞赛规定用棍与头齐),舞动时可大蹦大跳、倭、劈、扫、舞,灵活多变,棍声呼啸,气势极为勇猛,很适用于“武舞”棍法练用。三节棍是三节短木棍,中间有铁环相连接,携带方便,舞动时可长可短,可伸可缩,出入难防,棍法灵活多变,有一定实用价值。大梢子棍是一根长棍和一根短棍中间用铁环连结起来,《武经总要》中提到的宋代“铁链夹棒”与其形近。手梢子棍是一种较为短小的梢子棍,多为双手各执持一棍演练(图66、67)。 
图66 棍 
图67 三节棍 |